3月24日消息(九九)當前,以“6G融通世界,攜手共創未來”為主題的2023全球6G技術大會正在南京召開。
大會舉辦期間,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易芝玲在接受C114專訪時表示,雖然5G的殺手級應用至今尚未出現,但6G的應用前景并不暗淡。6G提供的不僅僅是流量,還有算力、AI、感知和安全等服務,這些服務正在不斷成熟,自動駕駛、移動健康等創新業務有望在6G時代實現。
6G技術過早收斂需謹慎
中國移動提出的6G愿景是“智慧泛在、數字孿生”。意即6G商用后,將提供無處不在的感知能力、100Gbps以上的連接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AI能力和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建模能力,提供智能化和“元宇宙”業態的新應用與新服務。“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6G將給用戶帶來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式來認識我們的世界,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深度融合,我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都將改變。”易芝玲說。
過去一年,6G技術開始逐步收斂,但明確被定義為6G核心的技術還沒有形成共識。對此,易芝玲持謹慎態度:“從5G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來看,我們現在追求的所謂KPI,是否能夠真正衡量下一代移動通信的價值,是否能夠真正帶來人民群眾的體驗提升和助力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希望大家能夠靜下心來再仔細思考一下。如果沒有想清楚上述問題,我覺得過早收斂其實是很危險的。”
據了解,中國移動早在2018年就啟動了6G的預研工作,目前已經完成網絡架構設計和多個單點無線關鍵技術的評估,包括柔性至簡網絡、智能內生網絡、數字孿生網絡、移動算力網絡等。同時啟動了系統方案設計、單點技術原型研發,以及系統級通用原型樣機研發,包括通信感知一體化技術、智能超表面技術、可見光技術、智能空口技術等原型設計。
作為未來移動通信論壇5G/6G SIG主席,易芝玲介紹,未來移動通信論壇6G工作組一直堅持ICDT融合的技術理念,將6G定義為通信、計算、智能、感知、安全融合的移動信息網絡,建議將計算、智能、感知和安全作為內生能力來設計。與此同時,6G還應具備從空天地到微域的全覆蓋,從中低頻到太赫茲、可見光的全頻段,以及從個人應用、垂直應用到治理應用的全業務能力。
核心能力提升,應用前景值得期許
真正實現6G的美好愿景,不僅僅是6G網絡能力的突破,還要有應用生態的同步跟進,包括終端技術跟進和內容開發。
易芝玲指出,5G很多愿景沒有實現,正是受限于終端能力和內容缺乏。特別是在ToC應用中,4G到5G升級換代的價值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曾被寄予厚望的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因終端能力和內容開發沒有跟上,除了帶來流量的翻倍增長,對于運營商ARPU值并沒有起到拉動性作用。
在ToB市場,5G與行業應用的結合更多的是“各自講自己的故事”,因為市場碎片化和行業壁壘的存在,給垂直行業帶來的益處并不明顯。“5G設計之初,能力三角的‘兩個角’都針對于垂直行業,這個理想是非常好的,但是低估了挑戰。不同行業的痛點需求以及特殊場景的指標限制,都需要花時間、花功夫去深入理解。”
但是對于這種情況會不會再次發生在6G時代的疑問,易芝玲的回答是否定的。
易芝玲強調,5G提供的核心服務是流量,而6G提供的不僅僅是流量,還有算力、AI、感知和安全等服務,這些服務正在不斷成熟。最近人工智能業務的飛速發展,如ChatGPT以及其他生成式AI的發展,對網絡帶寬和終端能力要求并不高,目前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型服務。同時,自動駕駛、移動健康等5G時代沒有實現的業務,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存算一體、類腦計算、甚至量子計算的出現,有望在6G時代實現。因此,有理由相信6G的應用不會出現5G的“迷茫”。
易芝玲進一步指出,5G的不成熟還體現在能耗問題上。移動通信產業向來是能耗大戶,在雙碳背景下,移動通信產業的綠色低碳發展尤為重要。易芝玲認為,5G系統在設計之初并沒有將能耗問題納入KPI,某種程度上造成了5G基站能耗過大的局面。6G系統已經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從核心器件、芯片所需材料、架構設計、無線技術能效評估、新能源技術、以及能源網與信息網融合構建等層面追求綠色低碳,多層次、系統性解決能耗問題。
在標準層面,易芝玲介紹,目前6G標準還沒有開始制定,但是5G-A標準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將會為6G打下基礎,因為當前一些準6G技術已經被納入5G-A當中。如果說5G標準更多的是“通信行業自己的事情”,6G標準的制定和形成將引入更多垂直行業的參與,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國際上的谷歌、微軟、蘋果等,以及制造業、自動駕駛等產業方面,都已經開始參與下一代移動通信標準的制定,“我相信,產業鏈不同領域player的參與,將能夠真正實現6G通信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
采訪的最后,對于2023全球6G技術大會的舉辦,易芝玲表示,這個大會雖然是我們國家主導的,但它是屬于全世界的。本次大會聚集了國內和歐美亞及中東各地區的專家及領軍人物,反響熱烈。“其最大的意義就是促進了全球對于6G技術、產業趨勢、以及統一6G標準重要性的共識。”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